在煤矿普通机械化采煤(简称 “普采”)作业中,工作面支护是保障安全生产与高效开采的核心环节。它不仅要承受顶板岩层的压力、防止顶板垮落,还要为采煤设备运行和作业人员操作提供稳定空间。其中,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的组合支护是普采工作面的主流形式,其布置方式与端头支护设计直接影响支护效果,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一技术体系的关键要点。
一、普采工作面支护的核心载体: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
单体液压支柱凭借支撑力大、初撑力稳定的优势,成为普采工作面的主要承载构件;铰接顶梁则通过榫接结构实现多梁连续衔接,可灵活适应顶板起伏,二者结合形成 “点柱 + 连续梁” 的支护体系,既能分散顶板压力,又能避免局部漏矸。在实际应用中,该体系的布置方式主要通过两种维度划分:按 “悬臂顶梁与支柱的相对关系” 分类,及按 “顶梁排列特点” 分类。
二、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的两类核心布置方式
(一)按悬臂顶梁与支柱关系:正悬臂 vs 倒悬臂
两种布置方式的核心差异在于顶梁悬臂端的朝向,直接决定了对煤壁和采空区侧的支护侧重:
正悬臂布置:顶梁的悬臂端朝向工作面煤壁侧,单体支柱则设置在顶梁靠近采空区的一端。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,悬臂端能及时支护刚暴露的顶板(煤壁前方新开采区域),减少顶板悬露时间;同时支柱远离煤壁,可避免采煤机运行时与支柱干涉。适用于顶板较完整、煤壁不易片帮的工作面,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形式。
倒悬臂布置:顶梁的悬臂端朝向采空区侧,支柱则靠近煤壁设置。其核心作用是通过 “支柱近煤壁” 的设计加固煤壁,防止煤壁片帮(尤其针对松软煤层);同时悬臂端可覆盖采空区边缘,减少采空区矸石窜入工作面的风险。但需注意,该方式下支柱靠近煤壁,需预留足够空间供采煤设备通行,通常用于煤壁稳定性差、易片帮的工作面。

(二)按顶梁排列特点:齐梁式 vs 错梁式
顶梁的排列方式决定了支护的连续性与均匀性,需结合顶板破碎程度与工作面参数选择:
齐梁式布置:所有铰接顶梁的端部沿工作面走向(推进方向)整齐对齐,单体支柱也呈直线排列(与顶梁垂直)。这种布置的优点是支护强度均匀、受力明确,且顶梁与支柱的安装、回撤操作标准化,便于工人快速作业;同时顶板覆盖无间隙,可有效防止局部漏矸。适用于工作面长度稳定、顶板压力均匀且完整的场景,如中厚煤层、缓倾斜煤层的普采工作面。
错梁式布置:相邻铰接顶梁的端部呈交错排列(类似 “咬合” 结构),支柱也随顶梁位置交错设置。其核心优势是 “错缝支护”—— 通过顶梁交错覆盖顶板裂隙,减少顶板破碎时的漏矸风险;同时交错的支柱可形成 “分散受力点”,适应顶板局部起伏或压力不均的情况。但该方式操作相对复杂,需精准控制顶梁间距,多用于顶板破碎、有局部地质构造(如小断层)的工作面。

三、关键环节:工作面端头支护的三种典型形式
工作面端头(即工作面与顺槽的交接处)是支护的薄弱环节 —— 此处顶板压力集中(受工作面与顺槽双重压力叠加),且需满足运煤、行人、设备进出的空间需求,因此需针对性设计支护方案。目前主流的端头支护形式有三类:
1. 单体支柱 + 铰接顶梁支护
这是最基础的端头支护形式,直接沿用工作面主体的 “支柱 + 顶梁” 组合,通过加密支柱间距(通常比工作面主体缩小 20%-30%)提升端头承载能力。其优势是结构简单、拆装灵活、成本低,无需额外专用设备;但支护强度有限,仅适用于端头压力较小、工作面推进速度较慢(每日推进≤2m)的普采工作面,如薄煤层或小型矿井。
2. 4-5 对加长梁 + 单体支柱的迈步走向抬棚支护
为解决 “端头连续支护” 问题,该形式采用长度 1.8-2.4m 的加长铰接顶梁(比普通顶梁长 50%-80%),成对组合后与单体支柱组成 “抬棚” 结构。其核心原理是 “迈步式移动”:将 4-5 对加长梁分为两组,一组支撑顶板时,另一组通过回撤支柱、前移顶梁实现 “迈步”,两组交替作业,确保端头始终有连续支护。这种方式支护强度高、适应推进速度快(每日推进 2-3m)的场景,且能兼顾顺槽运输空间,是目前中等压力端头的首选方案。
3. 基本支架 + 走向迈步抬棚支护
针对端头压力集中(如深部开采、厚煤层工作面)的场景,该形式在 “迈步抬棚” 基础上,增加与工作面主体匹配的 “基本支架”(如加强型单体支柱 + 双铰接顶梁)。基本支架负责端头常规区域支护,迈步抬棚则重点加固顺槽与工作面交接的 “应力集中区”,形成 “双重防护”。其优势是承载能力强(可承受顶板压力≥300kN / 柱),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,但成本较高,多用于大型矿井、高瓦斯或深部普采工作面。
四、普采工作面支护的选择原则
支护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决定开采安全与效率,选择时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:
顶板条件优先:完整顶板优先选 “正悬臂 + 齐梁式”,破碎顶板选 “错梁式”,易片帮煤层选 “倒悬臂”;
匹配开采参数:推进速度快的工作面优先用 “迈步抬棚”,慢速工作面可用 “普通单体 + 顶梁”;
安全与效率平衡:在满足顶板支护强度(初撑力≥50kN / 柱)的前提下,优先选择拆装便捷的形式,减少支护作业对采煤循环的影响。
